您现在的位置: 南通高等师范学校附属小学> 大生德育> 少先队> 正文内容

我们的节日·中秋——民俗体验与研究活动

文章来源: 发布时间:2021年09月21日 点击数: 字体:

 携着夏的余韵,迎着秋的惬意,团圆祥和的中秋节即将翩然而至。为了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传统节日,感受节日的温暖,高师附小以“我们的节日·中秋”为题开展了节日文化教育课程。同学们在丰富多彩的民俗体验与研究活动中,近距离了解、体验传统节日,感悟中秋文化的博大精深。

学生们事先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了解中秋节起源、习俗、传说故事等等,晨会课上大家踊跃发言,你一言我一语,力图拼凑出一幅传承千年的庆中秋画卷。

文化是民族的根,是自信的源头,更有着深远的教育意义。通过讨论,孩子们也有了自己的疑问“中秋节有那些习俗?” “中秋节当晚的月亮真是最圆的吗?” “如果中秋节下雨,没有月亮怎么办?”同学们在讨论、探究、资料收集的过程中,多渠道地了解中秋节日的来历和寓意。

对于中秋节,每个孩子都有过记忆,也有一些憧憬,美术课上,孩子们用手中的画笔描绘出一幅幅中秋团圆图,亦或者画上一幅创意版的月亮图,中秋节的月亮在孩子们浓墨重彩地装扮下变换出不同的样子。既然月亮都焕发了生机,不如再设计一些月饼图案吧!看孩子们一个个认真绘画的神情,还真是有“设计师”的样子。

有一首词中秋词,读着读着就会情不自禁地唱起来。没错,就是那首脍炙人口、流传最广的佳作《水调歌头》,这不,我们高年级的同学们正在音乐课上学唱这首歌。低年级的同学们则唱起了《爷爷为我打月饼》,“八月十五月儿明呀,爷爷为我月饼呀......”此歌此景,让人感受到中秋节的氛围格外浓郁。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中秋月。月到中秋偏皎洁”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一首首诗词从小小的教室内传来,那是语文课上,同学们在语文老师的带领下,徜徉在古诗词的海洋。那抑扬顿挫的诵读,让人不禁遥想那些望月怀远的诗人,他们的情怀、思绪以及多变的命运。如今再次从孩子们口中吟咏出来,多了一份单纯、热情。

 通过前期一系列的民俗研究体验活动后,同学们不仅掌握了很多小知识,还对我国传统文化有了更深的了解和热爱,并为祖国的文化传承感到自豪和骄傲。他们表示以后要努力学习,让中华文明的这些宝贵财富代代相传,生生不息!

9月18日,孩子们早早来到学校,这秋日的校园已经散发出了的肃穆,转瞬就被一阵嘹亮的歌声打破了静寂,欢快的歌曲《爷爷为我打月饼》像一阵风吹来,让人心里喜滋滋的。《水调歌头》婉转悠扬,寄托了古人今人共同的美好祝愿。歌唱完之后,就是三年级的中秋品诗会。各班将前期收集、学习的关于中秋的古诗词通过吟诵展示出来。“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借着中秋节的契机,同学们从古诗词中感受节日的氛围,品味望月怀古的哀思,睹月思人的遥念,对月思乡的惆怅,神州共月的豪情,确有一种别样的韵味。

白纸黑字,

笔墨一张一弛,

书写中秋礼赞。

小小画笔,

用尽七彩颜色,

画尽幸福团圆。

二、三年级开展了“中秋绘画展”,他们用稚嫩的笔触和丰富的色彩画出了一幅幅精致的作品。不难看出,他们在用自己的想象力画出了送给中秋节的最珍贵的贺卡。还有五、六年级同学们的书法展,每一张书法作品都蕴含着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中华文化的传承就在于这一份热爱里,希望他们继续能坚持下去,将传统文化发扬广大。

“小饼如嚼月,中有酥与饴。”中秋又称“月饼节”,四年级的同学们跟随老师在美食坊挥洒汗水,分团、搓圆、包馅,将爱融进馅料,包进饼皮,在香酥中感受中秋佳节“人月两团圆”的节日氛围。

通过一系列的中秋节日民俗体验研究活动,孩子们已经收获满满,这样有意义的节日不仅挖掘了传统文化深刻的内涵,更让同学们萌发了爱祖国爱中华文化的情感。圆圆的月饼寄托了人们对于美好的渴望,也愿孩子们有一个合家团圆的欢乐节日!

 

[打印文章] [添加收藏]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