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南通高等师范学校附属小学> 大生文化> 学校简介> 正文内容

崛起新优质:厚植学校的文化基因

文章来源: 发布时间:2022年06月19日 点击数: 字体:

 

紫琅苍苍,扬子汤汤。山显风骨,水蕴文脉。

七年前,这一片山水交汇处崛起了一所新的学校——南通高等师范学校附属小学。学校秉持张謇先生“大生”教育思想,浸润南通教育的文化品格,开启特色文化孕育与建设的旅程,生动演绎出“立德树人”的新时代教育篇章。

 

溯源:大德曰生,弦歌不断

一所新建学校迅速崛起,必然离不开一个个性独特、稳定持续的学校文化体系。学校撷取张謇的“大生”教育思想作为文化建设的契入点,并赋予“大生”以当代教育背景下的新的诠释——“大生”就是以学生为大,以生命为大,以生长为大。

高师附小人努力把学校的“文化基因”逐步融入学校的“筋脉”和“骨血”,如今漫步于高师附小的校园内,你会发现张謇的“大生”教育思想就像一道淙淙作响的清泉悄悄地流淌在校园的每一个角落,温暖拥抱着学校的每一天,涵养和滋润着每个生活在学校中的师生。

这里是建筑美和人文美的和谐交融。每一幢建筑、每一道长廊、每一条小径,都鲜明地体现着学校的核心价值,都彰显着学校的理想和追求。

这里是历史与现代的交织穿行。每一个文化符号、每一种活动仪式都在恰如其分地表述着张謇的思想,你的耳畔分明回响着孩童的稚语欢笑,却又似乎看到历史正呼啸而来,与穿越时空的文化扑个满怀。

 

践行:击水三千,课改弄潮

学校文化需要顶层设计,但绝不是坐而论道。高师附小把课程作为文化的核心部分,将制度化的课程与教学作为学校文化、学校品牌建设的重要内涵,建设能够体现学校教育哲学和教育理念的、具有生命力的课程文化。

镜头一:课堂中的文化漫步

高师附小人认为,张謇先生“凡是必求其适”的言论,是“大生课堂”的本质和精髓的体现,“大生课堂”必然要以符合自然本性的方式促进学生的成长。

2020年长三角城市群课改现场会上,《中国教师报·文化周刊》主编韩世文认为:“大生文化”已成为南通高师附小师生诗意栖居的精神家园,它凸显着学校教育的品位与追求,也成为学校课堂教学变革的动因,为学校跨越式发展提供了一块神奇的“跳板”。

国家督学彭钢等教育专家在现场观摩后评价:“大生课堂建设的实质和精髓是以符合自然本性的方式促进学生发展。”“大生课堂做的是有根的教育,有文化的学习,有创造的课堂。”“大生课堂根植于张謇教育思想的土壤,让教育成为教育,让人成为人。”

镜头二:课程里的文化格调

2020年11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调研南通时进一步指出,张謇的事迹很有教育意义,要让更多人特别是广大青少年汲取精神的养分,坚定“四个自信”。

基于张謇先生“爱国救国、造福民众”“心怀责任,勇于担当”“敢为人先,勇于创新”等精神,学校梳理出能够体现大生文化特色的拓展型课程体系,包含“俭课程、立课程、武课程、静课程、雅课程”五个部分。课程的实施以德育基地“1+N”体验课程为主,以主题跨界德育活动课程为补充,在儿童心中播种下“大德行”“大担当”“大视野”的理想种子。

诵中体验,写中体验,游中体验,讲中体验,演中体验,做中体验……开展“童眼看张謇”、“我读张謇的话”、“我背张謇的诗”等活动。组织欣赏张謇书法作品,编印《张謇书法字帖》,编写《张謇故事》校本教材。利用南通资源,通过对家乡文化场馆和风景名胜的参访,增强儿童自觉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开展对经典名著名篇的讲解活动,如“道德讲堂”、“为你讲书”等,树立文化自觉、自信。

“色彩斑斓的女工传习、南通剪纸,巧手翻飞中,时光都慢了下来;栩栩如生的贝壳贴画、锡箔浮雕,奇思妙想中,思绪跨越了古今;梅庵琴社、伶工学社等非遗课程极具南通味儿,让与会代表沉浸其中,流连忘返。”这是2017年高师附小作为第四届全国中小学课堂教学创新成果博览会分会场时,与会记者们对“大生课程”美好境地的描述和报道。

镜头三:课程群的文化气象

微项目化学习、学科项目化学习、跨学科项目化学习,这是“大生”特色课程群建设的三种主要形式。学校通过跨学科、跨空间、跨文化的学习资源整合,研发了张謇系列课程、传统节日课程、暑期实践课程、校外基地课程、主题节日课程,形成了“大生”课程群的蔚然气象。

开展的跨界学习如“寻访非遗 对话先贤”——“参观南通纺院文博馆”、“踏青赏春 追远薪传”——“游啬园”、不忘初心 砥砺前进——“参观张謇纪念馆”等,通过对家乡文化场馆和风景名胜的参访讲解,引领少年儿童增强自觉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传统文化的意识。结合“道德讲堂”“国学讲堂”“为你讲书”等,开发创新讲解形式,提倡原创微视频、微动漫等多元化手段,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再如“参与公益服务,同做最美你我。”鼓励师生、家长成立各类义工社团,建立健全学生公益积分制度,开展涉及交通协管、安全自护、百场报告、扶贫助弱等领域,足迹遍及校园、家庭、社区、乃至边远贫困地区的社会服务实践,建立有效的促进与评价体系,鼓励学生从小事琐事做起,日行一善。组织“为你点赞”,引领发现美好,让学生在发现他人“真、善、美”的同时,规范自己的行为,逐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向着“最美的自己”进发!

 

采撷:大生雅韵  杏坛飘香

 一声声激昂的号子,一道道奋进的车辙,一次次喝彩的交响,汇成了高师附小奋力前行的最强音。让我们再一次回首,遥望高师附小“十三五”教育改革发展旅程中的那些发光的足迹:

2018年6月,学校申报的《基于张謇教育思想的“大生课堂”建设》项目获评江苏省2018年基础教育前瞻性教学改革实验项目。在项目中期验收活动中,江苏省教育学会叶水涛会长给予高度评价,认为高师附小做的是有根的教育,有文化的学习,有创造的课堂;

2019年5月,高师附小《“大生”特色文化建设工程》获评江苏省教育厅特色文化建设工程项目,成为全省为数不多的同时拥有两项省级项目的学校之一,为学校的高品质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2019年12月,学校被评被南通市教育局表彰为小学首批仅有的两家课改样板学校之一、南通市小学德育学科基地学校,学校先后接待了叶圣陶实验小学等20多个省市教育访学团共68批次,并在全市推广“大生课堂”建设成果;

2019年12月江苏省“八礼四仪”读本编写研讨及现场教学活动在我校举行,省专家高度评价学校的“八礼四仪”教育已融入文化、融入课程、融入课堂、融入儿童的生活细节。江苏电视台、《荔枝新闻》《江苏教育》《江南时报》等媒体多次报道高师附小大生文化、大生课程、大生课堂等方面的办学成果;

2020年承办第四届全国课博会、长三角城市群课改现场会、江苏省课改推进会等省市级研讨展示活动25场,应邀在江苏省课程规划与实施现场会等活动中作汇报推广,获得高度赞誉;

2021年,《“张謇大生思想”体验式启蒙教育》申报成为江苏省中小学品格提升工程项目,再次点燃学校深度发展的引擎动力;

…… 

 

紫琅苍苍,扬子汤汤。大生文化,山高水长。

高师附小人以“大生”为基,坚守儿童立场,以文化传承涵养教育创新,开创了厚朴灵动的“大生教育”新生活。

我们有理由相信,大生文化会成为一种持久的精神力和行动力,引领并推动“大生教育”从一种“新优质”迈向“更优质”。

 

 

 

 

 

 

 

 

 

 

 

负责人说——

南通高等师范学校附属小学 帅宁华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学校文化就是学校发展的同义语。文化是需要时间积淀和逐步积累的,对于我们这所新学校而言,要迅速确立自己的文化标识,来不及进行有板有眼、亦步亦趋的缓慢积累和演化,因次我们把目光投向了张謇先生。不管是把张謇先生作为中国近代教育的卓越先驱,亦或是作为南通师范的创始人,传承并弘扬其教育思想,都是我们这所附属小学办学文化的应有之义。

建校以来的八年时间里,我们从未停止过对张謇先生的研究,这是一件极富意义,也是极有趣味的事情。在一次次回眸中,我们惊叹于张謇先生的教育思想既立足近代,又对接现代,昭示未来,在当代课程改革进程中,依然带给学校教育丰盈的滋养。对于这样一位本土教育家的、弥足珍贵的教育思想,我们理应做好系统的挖掘、梳作,我们力图通过学校的办学实践,探寻出教育变革的一种本土逻辑和本土话语体系。

一旦确立了这样一个方向,我们就似乎增添了一点教育的“敏感”。凭借这种“敏感”,在南通市教育局出台课堂教学改革“十二字”方针后,马上提出了“秉持张謇教育思想的‘大生课堂’建设”的改课主张。改课的初始阶段难免有点步履蹒跚,但好在“实践之树常青”,师生们关于课堂的实践探索从不会浪费。也正是通过一次次“痛并快乐”的改课体验,才逐渐获得了学校课程设计、实施的“手感”。从江苏省前瞻性项目的试水,到江苏省“特色文化建设项目”“品格提升工程”的深潜,陆续摘取到江苏省教育内涵项目建设的三颗明珠,赢得了江苏省课程建设项目的“大满贯”。

由此不难发现,只有学校文化投射下的课堂,方能彰显其个性和生命力。而课堂文化又能成为学校办学文化新的支点,再度辐射和反哺于学校整体文化建设,撬动办学格局的变化。如此循环反复,就形成了学校文化的结构化和体系性特征,给人以浑然一体的和谐美感。这种“联动效应”,有力地转动了学校内涵发展的轴心,赋予学校办学行为更为丰富的文化意蕴。

八年的探索,我们或许只是迈出了有限的几步,依然不能抵达张謇教育思想的内核。我们仅希望这一点变革的“微火”,能为他人提供一点启迪借鉴——让教学实践与理论植根本土、返朴归真,让本土教育家恢弘浩淼的教育思想启迪当下,烛照未来,成为我们这个民族优秀的文化基因。

[打印文章] [添加收藏]
更多
下一篇:没有了!